08 August, 2016

誰能代表「小農」說話?



【誰能代表「小農」說話?】
看了《上下游》的報導,覺得很可惜,好像依然揮不去「小農很慘」、「欠缺大眾支持」的迷霧。
腦袋馬上出現有兩個問題:
一、小農的定義是什麼?
早前去了中國雲南的沙溪,一個以耕種維生的偏遠小鎮,很符合我以前研究全球議題所認知的小農(peasants):以家庭為勞動單位、低機械化、村民互相幫助以解決人力需求、小規模種植、收入僅維持家庭開支......由於非常依賴氣候變化、家庭成員健康,一次旱災、或誤踩戰後遺留的地雷造成傷亡,他們的經濟活動便會崩解,所以「小農」成為當今全球化社會裡最脆弱的一群。但由於耕作規模小,不苛索土地資源,農作物多樣化(種植不同作物自給自足),為節省購買農藥肥料成本而樂於轉作有機,所以國際提倡「小農經濟」為永續糧食的未來。
因為現時很多「小農」沒能力(知識不足、社會地位低、欠缺資金)去把耕種向經濟規模方向發展,所以需要「幫助」。
台灣好像對「小農」有著與別不同的定義,有些人認為種植面積少於一公頃,有些人認為只靠農作物維持自己生活開支、耕作成本的便是小農。
有能力自產自銷,甚至收購別人的稻作、擴大種植面植,是「小農」嗎?我在玉里看過種20、30公頃地的叫小農,自購一百多萬農機也叫小農。若果個別農民因自設銷售平台、擴大農地而承擔投資失利的後果,社會就該趁機去除「小農」高呼企業化萬歲嗎?
要定立一個社會政策,就先要為目標群體下一個清晰定義。

二、有機農產品也要看消費者口味!
只能說現在種有機米的農友聽起來是很多,可我看到的,就不是所有人都是「用心栽培」,或者灑了藥、化肥也通過有機認證,米種吃起來口感味道也有差別(就是合不合口味喇~),那又怎樣一竹竿打一船有機稻農呢?因為自產自銷賣不出米,就呼籲大家不要再種米,這是一個邏輯錯誤吧......
怎樣營造一個有利的市場環境,讓稻農安心轉作有機,吸引年輕人投身農業(不是體驗而已),解決農村人口老化、人力不足,讓台灣有機米更有競爭力?
神啊,請給人類多點時間......

【觀點】小農經濟玩不下去?政府該做些什麼?
https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blog/87107/


Back to top
Copyright © Offbeat Village 生存之稻